中国经济时报 近一段时间,宏观调控措施可谓“接踵而至”。先是央行于8日晚间宣布加息,调整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随后,国家统计局又于15日公布了1月份经济数据,CPI同比增长4.9%。接着,央行“马不停蹄”地于18日宣布今年第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充分表明目前严峻的通胀形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事实上,刚刚跨入2011年,许多数据都在显示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下旬受监测的29种食品价格中,绝大多数品种价格继续上涨,其中蔬菜价格上涨速度加快。另外,根据农业部近期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1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0.0%,环比上涨6.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0%,环比上涨7.3%。食品价格在1月份涨幅明显。因此,央行选择在农历新年刚过这一时点上加息,就是为了应对通胀压力,打响全年反通胀的“第一枪”。
应该说,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当前中国经济具有许多利好的发展因素。比如,2010年经济良好态势的持续、各地方政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上马项目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等利好因素都会确保2011年的经济增长。对比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目前的物价形势则严峻得多,对于2011年,存在推高物价的新的不利因素。
一、供给方面:干旱与用工荒因素的影响
1。干旱影响农产品供给。当前,我国夏粮产区遭遇严重旱情,山东、河南、河北等八省冬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八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2.4%,受旱八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虽然国务院已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10条措施,但旱情对今年农产品的供给肯定会产生影响。在食品占中国CPI1/3比重的情况下,其价格跟通胀关系密切,食品和与之相关的农产品价格走高意味着通胀升高的压力。
2。劳动力短缺拉高工资水平。几年前就已引起关注的“民工荒”现象,在今年表现得尤其突出。据统计,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三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条件逐渐改善,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使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东部与中西部的工资差距开始缩小,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争抢农民工的竞争。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外出打工者的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地区为1389元,西部地区为1382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仅高5%,而5年前东部地区工资比西部地区平均高15%。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在2017年、2018年,中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受此影响,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将进一步逆转,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将进入快速上升的阶段,进而抬高用工成本来影响物价水平。
二、需求方面:流动性依然充足
目前的通货膨胀都是近两年来货币超发“惹的祸”。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年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我国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这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两倍多;2010年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过了7.5万亿元的红线。我国是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虽然央行已连续7次上调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但目前的市场流动性依然很充足。新年伊始,央行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全年新增信贷目标较去年7.5万亿元左右的规模要有所下降,但考虑维持较高增长率的需要,货币供给不可能下降太多,而且从以往货币政策的执行经验看,最后的货币量往往会超过当初的设定目标。因此,目前宽裕的流动性环境显然不利于通货膨胀的治理。
|